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徐建国:多模式
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徐建国教授强调,170余年的发展,现代麻醉学已经从原来的镇痛辅助外科手术,发展到现在的疼痛管理、多模式镇痛等,成为舒适化诊疗的中坚力量。
“处方后用药管理同样重要,如果一味强调处方安全,而忽略了用药及护理管理,仍可能为发生呼吸抑制和成瘾等不良反应,应引起医护和患者的注意。”徐建国教授强调,虽然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有封顶效应,使用时仍需注意安全,如果滥用仍有可能发生呼吸抑制、成瘾等。
徐建国教授介绍,强阿片类药物没有封顶效用,临床中常因用量问题导致严重的呼吸抑制、成瘾性,甚至死亡等严重事件;强阿片类药物对麻醉技术要求更高,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滴定,这就需要医生有很强的专业训练,这并不符合中国国情,全国每年6000多万人次手术量,10万麻醉医生无法满足个体化滴定的需求。
“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就诊体验,麻醉学界需要更多、更好的麻醉模式与麻醉药物。”徐建国教授强调,我们也需要更多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现有的麻醉方法进行验证,以便在临床中更加安全有效地使用。
徐建国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
融媒体记者 黄晶
徐建国教授指出,目前多模式镇痛采用联合用药、多种操作技术合理使用的策略,该理念被广泛接受,其操作也日渐成熟。多模式多靶点,采用超声引导的筋膜平面阻滞、硬膜外阻滞、椎旁阻滞等方法,减少全身用药。针对疼痛发生的机制,如炎性痛、内脏痛、慢性疼痛、神经病理性疼痛等,有针对性地联合用药,减少单一用药剂量,达到“增效减副”的作用。
20世纪70年代前,对疼痛治疗及其发生机制认识不足,肌注杜冷丁成为有限的控制疼痛的方法。20世纪80年代后,采用硬膜外注射吗啡等阿片类药物镇痛成为另一种选择,但呼吸抑制、剂量难以把控等弊端,仍然束缚着麻醉医生的手脚。20世纪90年代后,随着多类镇痛药物相继问世,多种操作技术的成熟,进入了患者自控镇痛时代。今天,预防性镇痛、多模式镇痛等新理念给了麻醉医生更多的选择,让镇痛由原来的疼痛控制,发展到现在的疼痛管理,麻醉医生可以放开手脚,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了。
麻醉的出现使外科学得以在无痛状态下对患者施行手术,现代外科学飞速发展,麻醉学科的助益功不可没。现在医患所追求的舒适化诊疗,麻醉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因此,在上世纪末美国评选的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100项伟大发明中,麻醉名列第四位。
鉴于强阿片类的不良反应及高技术要求,很多国家提出降低强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的麻醉方案。“用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(地佐辛、纳布啡等)取代强阿片类,同时配合没有呼吸抑制和成瘾性的NSAIDs药物,来达到术后镇痛的效果。”徐建国教授表示,多模式镇痛理念是为了安全而提出,多方式、多药物合理搭配,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,加速术后功能重建、创口愈合,加快术后康复,为术后镇痛加上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双保险,受到越来越多的麻醉医生认可。
近期,有美国学者撰文呼吁地佐辛回归美国临床。徐建国教授表示,在与美国同行交流时,大家一致认为并未见到有数据表明地佐辛是危险的;同时,检索国内发表的地佐辛相关研究,300多篇核心期刊文章中没有一篇提及地佐辛有致死性并发症,可以说明其安全性是有保证的。
徐建国教授分析,地佐辛在国内使用量逐年增加,首先因为国内患者对良好镇痛药的渴望,其次是地佐辛到目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,医生可以放心使用。
“为患者安全地解决问题,是麻醉科医生的第一任务,在此基础上,为患者提供舒适的诊疗体验,是医患共同的更高层次追求。”徐建国教授指出,外科手术已在精准化、微创化、舒适化的道路上快步前进,麻醉学科需与之同步,舒适化诊疗对围术期疼痛管理也提出了的更高要求。在麻醉药品类相对匮乏的年代,强阿片类药是术后疼痛控制的主力军。强阿片类药物虽然镇痛力强,但是呼吸抑制、便秘、瘙痒、恶心、呕吐、尿潴留等不良反应也突出,让麻醉医生对其又爱又怕。
文章来源:《现代医院管理》 网址: http://www.xdyygl.cn/zonghexinwen/2022/0604/614.html